查看原文
其他

断疑生信 | 为什么阿赖耶识需要转依?

如意心宝 如意心宝 2021-01-12


为什么阿赖耶识需要转依?





转依,有时称转识成智。在此过程中,凡夫的有漏八识转为佛的无漏四智。特别地,生灭无常的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。


《大乘庄严经论》第十品云:“四智镜不动,三智之所依。八七六五识,次第转得故。(无著)释曰:‘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’者:一切诸佛有四种智,一者镜智,二者平等智,三者观智,四者作事智。彼镜智以不动为相,恒为余三智之所依止。何以故?三智动故。‘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’者:转第八识得镜智,转第七识得平等智,转第六识得观智,转前五识得作事智。是义应知。”



《楞伽经》讲到识和智的区别:“大慧,彼生灭者是识,不生不灭者是智;复次堕相无相,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,超有无相是智;复次长养相是识,非长养相是智。……复次得相是识,不得相是智。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,故如水中月。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:采集业为识,不采集为智,观察一切法,通达无所有……”


……


大乘佛教之所以认为阿赖耶识需要转依,正是因为它具有诸多非究竟的性质。比如说,除了生灭无常,它还是非善非恶的世俗无记法。


《成唯识论》卷三云:“法有四种,谓善、不善、有覆无记、无覆无记。阿赖耶识何法摄耶?此识唯是无覆无记,异熟性故。异熟若是善、染污者,流转还灭,应不得成。又此识是善、染依故,若(本身是)善、染者,互相违故,应不与二俱作所依。又此识是所熏性故,若(本身是)善、染者,如极香臭,应不受熏;无熏习故,染净因果,俱不成立。故此唯是无覆无记。覆谓染法,障圣道故;又能蔽心,令不净故。此识非染,故名无覆。记谓善恶,有爱、非爱果,及殊胜自体,可记别故。此非善恶,故名无记。”


《显扬圣教论》云:“(阿赖耶识者)又能执持了别外器世界,与不苦不乐受等相应,一向无覆无记。与转识等作所依因,与染净转识受等俱转。能增长有染转识等为业,及能损减清净转识等为业。”此外,《成唯识论》卷三复云:“此识行相,极不明了。……是故唯与舍受相应……舍受不违苦乐品故。如无记法,善恶俱招。”


那么圆成实呢?《显扬圣教论》言:“圆成实自性,二最胜智义,无有诸戏论,远离一异性。清净之所缘,常无有变异,善性及乐性,一切皆成就。”具足清净妙德的胜义善实相,与生灭变异、非善非乐的阿赖耶识既有如许差别,转依就十分合理了。



复次,《大乘起信论别记》云:“所以得知阿赖耶亦是法执者,如《解深密经》说:八地已上,一切烦恼皆不现行,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。而此位中,余七识惑皆不现行,唯有阿赖耶识现行,故知此识是所知障。”


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》云:“赖耶妄熏习,隐覆如来藏,修习纯熟时,正智方明了。”由此可见,严格来讲,阿赖耶识并非绝对不障圣道(无覆),此亦为转依之必要。
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——《般若锋兮金刚焰ㆍ聚焦阿赖耶》

(标题为方便阅读而添加)





      


推荐阅读




断疑生信 | 具缘上师与具德上师孰轻孰重?

断疑生信 | 你知道现空双运的魅力所在吗?

断疑生信 | 学术研究能否了达佛教的真实内涵?


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官方网站

 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